优索福圣人在国王的家庭里一天一天的长大成人,而国王的女人对于优索福的成长也非常关心,长大后国王的女人对优索福青睐有加,她有了对优索福无法控制的欲望,有一天国王的女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进了优索福的房间关闭了七道门,然后不知不觉的从后面撕烂了优索福的衣服,而优索福开门外逃,一直开到了第七道门时碰见了国王,而国王看见了那一幕时他的女人相出了一个诡计,然后诬告优索福,看看你养大的奴隶是怎样对待你家庭的,因此优索福有口难辩,国王的女人与优索福争论的时候国王也难以定论,他也不知道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这时候在国王的家里有一个不会说话的儿童,而这个儿童就在这一刻开口说话了,他说:国王啊!你请看优索福的衣服,从后面撕烂的还是从前面撕烂的,你身为一国之王难道看不出这么个事吗?历史上开口说话的儿童总共有四个,而为优索福作证的这个儿童就是其中之一,这时候国王看出了优索福的清白了,因此国王对着优索福的面对自己的女人说:这一切都是你们女人的诡计,女人们诡计太多了,又给优索福说:不要对任何人说起你跟她发生的这一幕,随后国王叫自己的女人向真主做祈祷(忏悔),祈求真主饶恕你的今天的过错,但不久后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城里与大臣们的女人的耳朵里,后来那些女人对国王的女人是闲言碎语说三道四,笑话她身为一个国王的女人喜欢了一个买回来的奴隶,把自己的感情投放于一个奴隶身上,有失自己高贵的身份,在她们眼里国王的女人一下子成了低贱的女人,而国王的女人听到那些女人们的话时非常之生气,然后国王的女人想了个办法,给每个女人发了请帖,请帖上没有表明邀请的目的但写了日期,在这一天所有女人前来参加,给每个女人发了个苹果附带了一把水果刀,正在她们削吃苹果的时候,国王女人给优索福换了新衣服,然后下令优索福进入这些女人们在坐的房间,当优索福进入房间的那一刻,那些女人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都在默默自语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不是人,是个天仙,在阿丹的子孙中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人,因为优索福的俊美女人们都神不守舍,忘却了自我,一边吃水果两眼直盯着优索福,有的女人在削苹果的时候割了自己的手,也有些女人割了自己嘴皮,她们割伤了自己却没感觉到痛,就在此刻国王的女人也进入了房间,国王的女人看见那些女人们的一幕时她们连自己都不如,因此对众女人说:这个人就是你们议论取笑我的那个人,我对于优索福的爱慕与要求他拒绝了我,那么今天你们的手与嘴皮怎么了
赖山清真寺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内。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初为章房五间,大殿三间,偏房二间。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年),大殿改建为砖墙瓦顶五间,偏房四间。乾隆二十五年、五十四年两次修 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扩建讲经房六间,大门楼及偏房三间,均系砖墙 瓦顶,加建草房七间,作为浴室及阿訇住宅。此后,清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淮 南赖山集人)返籍时,倡议本族各户集资筹款,重修被太平军焚毁的清真寺。清光绪三十三年,修建竣工,存之至今。 赖山集清真寺是淮南市最早的清真寺,淮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淮南市文明清真寺、安徽省首批对国际友人开放的四大清真寺、全国百家模范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始建于明朝万历47年(1619年),是由杨姓祖先从陕西弘农郡迁至安徽颍上杨浒镇之后,一支迁至寿县东赖山集(凤冠山)定居,当时清真寺砖墙草顶规模不大,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几经翻建,最大一次是清同治11年(1872年)由里人福建水师提督杨岐珍捐资扩建,砖墙瓦顶,雕梁画栋,民国时有小修;清真寺由里人杨岐珍置地270亩,供阿訇生活及寺内费用,建国后寺地交给赖山集村。 最完善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维修了大门楼,南北讲堂,重建了大殿,新建了三层望月楼。1998年谢家集区政府把爱国将领杨岐珍墓迁至清真寺西南建立杨岐珍墓碑园,是清真寺重要组成部分。 赖山集清真寺占地近4亩,伊斯兰建筑风格与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珠联璧合,整座建筑雕梁画栋,结构严谨,庄重典雅。清真寺门向东,前有门楼、石鼓、耳房,后有大殿、望月楼,南北有陪殿讲座,寺院青砖灰瓦,朱门粉墙,石径墓碑,楼阁相间,青松翠柏点缀其间。
安庆市南关清真寺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位列全国百座名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该寺位于市迎江区大南门之回族教坊内,背倚盛唐山,面临扬子江,涨水季节,上下舟楫远远可望见殿脊高耸,甚为壮观。 安庆市南关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为明世袭骠骑将军马义所建,至今已有540多年的历史,全寺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金碧辉煌。寺内主建筑无像宝殿的面积、高度和精致程度在长江沿线的宗教殿宇中罕见,无像宝殿装饰、雕刻最为壮丽动人,其中黑底阿文金字落地对联金光闪烁,悬挂的四排宫灯甚感殿内富丽堂皇,显示出尊严华贵气氛,并极富民族文化韵味,有“万里长江第一殿”之誉。该寺地处安庆市回民传统的聚居区大南门,不仅是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广大回民群众进行民族聚会的重要场所。 南关清真寺在清初由马公美等人大修并扩大规模,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光绪二年(1876年)本坊马敏斋等“十五执事”主持在原址重建,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工程告竣,总计耗银万两,历时21年。建有无像宝殿、明德堂、弘道堂、劝学堂、垂花门楼、省心楼、望月亭、洗心所、超泉井、归真堂、养正堂等建筑。文化大革命中,该寺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南关清真寺又进行了几次小的修缮,营建了含洗心所、女殿的新楼。但宏大的无像宝殿终因百年未曾大修,又经文革破坏和白蚁蛀蚀,有倒塌危险。其它古建筑亦成颓势。 2000年5月,在各方的大力支持相助下,市伊协专门成立修缮小组对大殿进行全面整修,历时3年方告竣工。此次大修,重铺了大殿屋顶,重置了地板,恢复了殿内几十幅落地描金阿文长联,又依原样重修了垂花门楼、明德堂、宏道堂、劝学堂,重建了归真堂(殡仪室)。重修了水房(洗心所)。至此,全寺面貌焕然一新,美轮美奂。 该寺南大门临清真寺街(旧名忠孝街),西临大南门正街,东与另一文保单位“探花及第”(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回族历史文化陈列馆)接址,首建者均为是爱国将领、明世袭骠骑将军马义。马义致仕(退休)后,修旨建“清真堂”(即今清真寺)和马氏宗祠“敦悦堂”(即今陈列馆),两堂交相辉映,构成一处壮丽的古建筑群。南关清真寺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全寺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布局严谨,可容千人礼拜。其高度、体量和精致程度,有“万里长江第一殿”之称。大殿内雕刻最为壮丽动人,大红木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概况 在中国历史上,伊斯兰教曾被称作“大食法”、“天方教”、“清净教”、“清真教”、“回教”等。至今,港、澳、台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仍然称之为“回教”。1956年6月2日,国务院为尊重各族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专门发布了《关于伊斯兰教名称的通知》,从此,中国大陆普遍接受和使用“伊斯兰教”这一名称,摈弃了以前那些不准确、不科学的称呼。 中国的穆斯林民族 在中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此外,在汉族、蒙古族、藏族、傣族、白族中也有一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但其数量极少。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10个民族穆斯林总人口是20.320.58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64%,中国各族穆斯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各族穆斯林将伊斯兰教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体系,同样,中国伊斯兰教是世界伊斯兰教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 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之间有着古老而悠久的传统友谊。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汉代张骞通使西域,就打开了中西交通的商道。在中西友好交往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东南沿海地区的“香料之路”,丝路花雨霏霏,香路芬芳漫漫,不断交流着中国与阿拉伯的古老文明,而伊斯兰教入华就是这种友好交流的结晶。 内地与新疆的伊斯兰教 中国伊斯兰教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系统:内地伊斯兰教系统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系统。 内地伊斯兰教的最早传入时间,大致在中国唐朝的永徽二年(651)。这是以永徽二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遣使来华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内地的标志。伴随着元王朝的建立,来自阿拉伯、中亚、波斯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遍及全中国,伊斯兰教遂在华获得大规模传播与发展。元末至明中叶以前,由于伊斯兰教的不断发展,在中国逐渐形成一个以其为纽带的新民族——回回民族。甘肃、青海等地的东乡、撒拉、保安等族的先民,基本上也是元代从中亚地区迁徙而来的穆斯林,或是元代归信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与回族先民的情况近似。 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是在公元10世纪末及11世纪初喀喇汗王朝时期发生的。它首先由喀喇汗王朝入喀什噶尔,继而入叶尔羌、和阗。从公元12世纪到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从喀什、和阗地区向阿克苏、库车等地发展,
寿县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年 - 1627年),经御批建造,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三A旅游景区;全国著名的清真寺之一,名冠华东六省一市。著名大阿訇王敬斋曾出任寿县清真大寺教长。 相传唐宋时,寿城清真寺建于县城西北隅,明代移建于今址。光绪《寿州志》记:“清真寺在城内留犊坊,康熙年建。”1977年修寺时,见前大殿屋顶望砖四块,文曰“天启年建光绪庚寅年重修朱彩良经手”;“重修大殿阿訇刘国治,掌教梅映辉、梅春天、赵天培、梅文全,仲冬报竣”;“董事杨得山、朱怀亮、王元兴、赵元标,道光己巳年杏月立”;其四为阿文,译意为“求主给我们开慈悯之门”。1980年维修寺院时,发现两块藏于殿顶内的志年望砖,铭文一为“明天启年建,道光年重修”, 一为“光绪年重修”。清大殿筹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占地5400平方米。1981年寺内维修时,于殿顶发现纪年砖两块,铭文分别为“明天启年(1621-1627年)建,道光年(1821-1850年)重修。1986年大殿落架大修,于瓦椽上发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重修”墨水字样。1995年国家民委拨款200万元修缮一新。 寿县清真寺位于寿县寿春镇回民聚居的清真寺巷内,座西向东,占地5632平方米,属古殿宇式建筑,建筑呈现出向徽派的演进,大多灰砖板瓦,低调宁静。清真寺院落东西长128米,南北宽14米。中轴线上,布置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两侧设偏门,院中有古井;正屋为二门,两侧设偏门,无厢房。 二进院落是为中院,正殿为无像宝殿即礼拜殿,面阔5间,深7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正面通作隔扇门,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5道,两股一体,重檐歇山顶,以勾连搭式衔接。殿内明柱50根,内涵49间半,936平方米。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问赐匾,已不存在,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问碑刻六方。殿前为宽广的平台。南北讲堂及附属建筑,北讲堂西接“筛海洞”。南北面观,檐飞角交,璧合珠联;东西相望,壮阔雄伟,浑然一体。 院中银杏数株(树围五米多,树龄六百年以上,是国家级一级保护植物)、参天蔽日,掩映着殿庑门廊,呈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气氛。后院由无相宝殿环以垣墙组成。《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一书称为“国内较为少见的巨大华丽的伊斯兰教建筑”。 在节假日期间,游客络绎不绝的到清真寺参观,看到如此古朴、恢弘的建筑群,参天
伊斯兰教最初是阿拉伯人的宗教,诞生于7世纪初叶的阿拉 伯半岛中西部商业重镇麦加,其后仅短短数十年时间,阿拉伯人便在新的宗教旗帜下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且向外扩张,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使伊斯兰教变为世界性宗教。经历了1300多年的发展。现今伊斯兰教已传播至世界五大洲,拥有信众10亿人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5左右,并有40多个国家奉其为国教,特别是在亚非许多国家中,伊斯兰教对社会政治和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唐宋时期(7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 元代开始,伊斯兰教成为与其他宗教并行的独立宗教信仰,它的基础是元代形成的统称“回回”的几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即回回民族、撒拉族、东乡族,此外就是新疆地区皈依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由蒙古、回、汉、藏等民族混血形成的保安族,在17世纪时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元代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居住区,这时的穆斯林已不是唐宋时的“化外之民”,而是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穆斯林。此后伊斯兰教的发展是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长而发展。 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地区最早是在10世纪初时中国五代时期,传播活动与伊斯兰教势力在中亚的发展关系密切,维吾尔族在古代称为“回纥”或“回鹘”,是突厥人游牧部落的一支,后建立汗国,接受伊斯兰教,并以武力加以推行,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最终战胜了于阗一带的佛教势力,在南疆确立了伊斯兰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获得新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得到了充分尊重,社会地位真正获得了平等。中国伊斯兰教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